富的工人,却连温饱都难以维持。
随着事件的发酵,舆论的压力越来越大。各地的工人开始团结起来,纷纷诉说自己被欠薪的遭遇,甚至举行小规模的罢工抗议。
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,呼吁朝廷重视民生问题,恢复劳动法的威严。
这场风波,最终传到了李治的耳朵里。
朝堂之上,大臣们为此争论不休。
支持工厂主的官员认为,商路开放和工业发展是大唐繁荣的根基,不能因为一些小矛盾就动摇大局。
而主张维护百姓权益的官员则指出,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,如果任由矛盾激化,必将引发更大的危机。
李治坐在龙椅上,眉头紧锁。
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欠薪纠纷,也不仅仅是一间纺织厂被烧的事件,而是关乎大唐国运的重大抉择。
如何在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之间找到平衡,如何让律法重新发挥效力,如何平息百姓的怨气,这些问题如同沉重的枷锁,压在他的肩头。
在民间,百姓们翘首以盼,期待着朝廷能给出一个公正的解决方案。
他们的眼神中,既有对未来的担忧,也有一丝微弱的希望。
这场由纺织厂大火引发的社会动荡,如同一场风暴,席卷了整个大唐。
而风暴过后,这个庞大的帝国,又将走向何方?
与此同时,四川道的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,为陈立募捐,希望能为他请一个好的讼师。
他们知道,陈立的行为虽然极端,但却代表了无数底层百姓的心声。
在他们心中,陈立不是罪犯,而是一个为了权益抗争的勇士。
而在长安,一些文人墨客也开始创作诗歌、小说,以纺织厂事件为蓝本,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不公,这些作品在民间广泛流传,进一步推动了舆论的发展。
工厂主们面对舆论压力,表面上无动于衷,私下里却开始紧张起来。
他们纷纷向朝中靠山求助,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平息事端。
有的工厂主甚至威胁工人,让他们不要参与抗议活动,否则将面临更严厉的惩罚。
这种高压手段,不仅没有让工人屈服,反而更加激起了他们的反抗情绪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事件愈演愈烈。
周边州县的工人也受到影响,开始效仿他们的行为。
一些小规模的冲突在各地爆发,社会治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
地方官员们疲于应对,不断向朝廷求援。
李治意识到,必须尽快采取行动,否则局面将不可